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佛跳墻 全球最花功夫的一道菜

什麼算是菜品中的極致?松露算不算?不算。松露除了食材高檔,談不上什麼烹飪的技藝;鮑魚算不算?也不算。雖然鮑魚又有食材的高檔,又有烹飪的技法,但還顯得食材單薄,一枝獨秀。真要能應得上這一問的,還是佛跳墻。

 

佛跳墻

說菜之前,說個趣事。以寫《雅舍小品》、《雅舍談吃》而聞名的梁實秋大師在去臺灣之前不知有這道菜,而到了臺灣後又以吃不上正宗的“佛跳墻”而遺憾。可見這道菜的魅力。

表面看起來,佛跳墻不過是一道雜燴。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樣一道所謂的雜燴其神到底在於哪裏。先不說燒得麻煩,單是買齊所有的材料就很成問題。尤其是幾味主料,魚翅、鮑魚、刺參、魚肚,到哪裏買就費盡了周折。除此之外,還要準備一只雞、鹿根、野生甲魚裙邊、火腿、花臉菇、幹貝、骨頭湯等,外加蔥、姜、 陳皮、桂皮、冰糖等輔料,及老酒壇子一只。

其制作技藝更是像極了人生之味。比如說這麼多味料的調和,其相生相克的火候實難掌握。到此,你以為說透了菜中的道理,其實還只是皮毛。佛跳墻說到底,準備的功夫遠大於燒的功夫——如魚翅這道材料的準備,即便從精細的選擇,水發的過程仍然需要十幾個小時。

關鍵是,類似的步驟動輒十餘小時,甚至三五天!不得不說,佛跳墻暗合人生厚積而薄發的道理,食客之間未必“於我心有戚戚”,只有你也嘗試烹制了,才更能明白——多神奇的一道菜。

我們說菜中有文化,這道菜算點睛了。

 

佛跳墻暗合人生厚積而薄發的道理

這還不算,其文化不光如此。想像一下,一道菜,光其成名就有三五種傳說,當你向這些傳說中伸出筷子的時候,該是怎樣的心態。

據費孝通先生記:一說, 發明此菜者乃一幫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把飯鋪裏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一起。有一天,一位飯鋪老板出門,偶聞街頭一縷奇香,遁香而發現破瓦罐。這位老板因此而得啟悟,創造了佛跳墻。二說,福建風俗,有一個規矩叫“試廚”,是對新媳婦治家本領的測試,相傳有一女子不會做菜,母親為女兒之應試,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來,配制後用荷葉裝成小包,叮囑女兒搭配的烹制方法,誰知這位新娘還是忘記,忙亂中將所帶的半成品都裝入廚房一酒壇內,就悄悄溜回了娘家。沒想到成就一道好菜。

以上兩說都來自民間,未必作數。還有一說來自某筆記:此菜創於光緒年間。當時福州官錢局一位官員,設家宴請當時的布政使周蓮。其內眷是位烹任高手, 以雞鴨、豬肉同入紹興酒壇內偎制,上桌後香氣縈繞。周蓮品後贊不絕口,命家廚鄭春發仿制。鄭春發求教於官員內眷,後改造原料,多用海鮮少用肉,終於試成。

 

壇燒八寶

最初此菜名為“壇燒八寶”。後經不斷改良,席間有葷有素,有酸有甜。其間更從“壇燒八寶”更名“福壽全”,最後改為“佛跳墻”。就連更名為佛跳墻也有故事:此菜在聚春園成為佳品後,經常有文人墨客聞名而來,其中一位文人賦詩曰:“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另一個故事,此菜啟壇後濃香四溢,剛巧隔墻有寺,香氣使隔墻和尚垂涎欲滴,於是不顧清規戒律,越墻而入,請求入席。

最後,落筆回這道菜的特點。北京新雲南皇冠假日酒店的梁建文師傅說,佛跳墻的調配、烹制過程嚴謹,食材雖然普遍不用那麼復雜多樣了,只涉及到蟲草花、火腿、幹貝、骨頭湯等,但是有些用肉還限於特定部位,且刀法講究,形狀、大小、厚薄、長短都有嚴格要求。用料經過蒸、炸、泡等多種烹調方法處理後,按一定順序放進盛過紹酒的壇子中,澆上熬制的湯,最後用旺火燒沸,準備時間不算,然後再用文火慢煨6小時。

如此精料精做,使這道菜多湯、清鮮、和醇、鹹中帶甜,葷而不膩,食後唇齒留香,味中有味,妙不可言,營養價值自然也頗高。最難得的是,梁師傅又創新出兩種做法,而成為酒店的招牌菜。佛跳墻的手藝到梁師傅這裏,已經可以“跳舞”了。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