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委員們的知青歲月(組圖)
![]() |
送習近平(前排中)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
![]() |
李克強(後排右一)是北大法律系77級學生
習近平:“有知識、點子多 ”的習支書
李克強:農村插隊還不忘學習
王岐山:深深體會了餓的滋味
李源潮:4人一天割稻7畝2分
張德江:百餘人中第一個入黨
電視劇《知青》在央視首播後,引發國人關於“知青”的時代記憶。上世紀60年代末,數以千萬計的年輕人投入到“上山下鄉”運動中,與共和國一起蹉跎、奮進。中國政壇有知青背景的高官數不勝數,僅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就有多人,習近平、李克強、王岐山、李源潮、張德江,都曾是“知青”的一員。
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
“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
延安市東北方向,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文安驛往南,沿著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幾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一人就是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
當時,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七歲,習近平更小,還不到16歲。
知青來到梁家河的第一頓飯,吃的是當地名吃“抿尖”。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麵為主,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麵團和好後,放在一種類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騰的鍋。用一個“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麵團,抿尖就會落入鍋內一寸長,兩頭是尖的,故名“抿尖”。
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打壩淤地。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十多歲,如今回憶起習近平在幹活的情景時,還是歷歷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
“愛看書”、“好學”,是梁家河村人對習近平的又一評價。也就是在這裡,習近平1974年1月入黨。
“點子多”的習支書
入黨後不久,習近平即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在搞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方便廉價。幾天后,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地區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後再坐火車到四川。
幾個月後,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的時候,鄉親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的習支書“有知識、點子多”。到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聽說習近平要回北京上學了,隊裡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吃飯。當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幹活,他們排了很長的隊送習支書,足足送了10裡。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60里送他到縣城,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裡打地舖睡。第二天,他們一同到照相館照了紀念照那是他們第一次照相,花了5.5元錢。習近平要付錢,大夥兒不讓,最後你三角他五角湊夠了這些錢。
李克強在“停課”的日子裡
到農村去,插隊不忘學習
李克強青少年時代受父親李奉三的影響較大。李奉三是安徽省一位地方官,曾任鳳陽縣縣長,其後任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1955年7月,李克強出生在安徽合肥。小時候,他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學進入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學習。然而,李克強步入中學不久,“文革”就開始了。李克強雖然成績優異,但只好輟學在家。父親李奉三常帶著李克強與供職於安徽省文史館的國學大師李誠談文論道。少年時的李克強聰明好學,天賦過人,使得李誠將其視為門生。拜李誠為師的5年時光,李克強在“停課鬧革命”的日子裡學業不但沒有荒廢,相反學識與日俱增。
1974年3月,李克強與其他同學乘坐大客車到鳳陽縣大廟公社東陵大隊插隊。
由於水土不服,李克強一度全身皮膚潰爛。但他堅持田間勞動,一年到頭大都用挎包裝著乾糧和鹹菜下地勞動。漸漸地,農村生活習慣了,農活也大多會做了。革命加拼命精神,著實鍛煉了李克強的筋骨,磨礪了他的意志。
李克強每天從田間披著晚霞歸來,心底銘記李誠教誨,自學起從合肥帶來的書籍,夜幕降臨之後還往往挑燈夜讀。同時,他還嘗試著把自己的知識用於實踐,帶領農民科學種田,推廣水稻良種,深得農民的擁護和公社黨委的賞識。
高考第二志願才是北大
1976年5月,李克強宣誓入黨。這一刻,李克強開始在一個紅色起點上起跑。
1977年8月,鄧小平拍板決定恢復高考。聽到這一消息,李克強喜不自禁,立刻著手準備課本,加緊自學,如飢似渴地“備戰”。
這年12月,那場在冬日里舉行的考試,成為一個時代的轉折點。李克強成為570萬人中的一員,走進改變了一代人命運的考場。
在填報高考志願時,他的第一志願是安徽師範學院,第二志願才是北京大學。難熬的等待後,高考錄取通知書終於收到,讓李克強興奮的是,自己被夢寐以求的北京大學法律系錄取,這在鳳陽轟動一時。
1978年12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聯名簽訂包產到戶契約,揭開了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而這年的3月,李克強已帶著憧憬告別了4年的插隊生活,離開了中國農村改革“大包乾”發源地的鳳陽,走進北京大學。
王岐山
半路改行研究經濟
1969年初,畢業於北京35中的王岐山,隨兩萬多名北京知青來到陝西,在延安馮莊公社插隊落戶。王岐山在延安插隊落戶的這段經歷,留下的資料甚少。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吃。王岐山多年後回憶,當時他選擇了延安聖地,沒有去黑龍江,“後來跟黑龍江的同學見面後我都想哭,他們幹活累了至少還吃得飽啊,我這是累了還吃不飽,知道餓是什麼滋味了。”
1973年,王岐山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入西北大學歷史系;1976年畢業後他放棄自己的專業民國史,轉而投入當代宏觀經濟學的研究;1982年,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借調走了王岐山,從此他步入從政之路。
李源潮
4人一天割7畝2分稻
與政治局委員中其他幾位插隊知青不同,李源潮是農場知青。
位於江蘇大豐境內的海豐農場最早是上海農場的一個分場。李源潮是第一批5000多名“老知青”中的一員,待在仿部隊建制的海豐農場慶豐二隊,當時還用“李援朝”的名字。和他一起下放的知青樑鐵旦回憶說:“我們四人一天割稻7畝2分,那時秋收很緊張,農活很艱鉅,雖然很艱苦,但大家看到勞動成果,心裡很高興。”
1998年,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李源潮帶著妻兒從北京回大豐“探親”。他回憶起當年在這裡挖河挑泥時的情景:工棚就建在海堤邊,有時夜裡會突然漲潮,海水一直漲到床邊,被子全濕了,人要趕緊往堤上跑。興致很高的他還讓兒子當了一回“挑河工”。
張德江
“在知青中很有威望”
1946年11月4日出生的張德江,在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中算是年輕的。在他的簡歷中,明明白白寫著“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太平大隊知青”,他也是一名插隊知青。
“插隊知青”的全稱是“上山下鄉插隊知識青年”。因為“停課鬧革命”而被耽誤了正常學習進程的1966年的高中和初中畢業生、在校生,又被習慣稱為“老三屆”。“老三屆”中資格最老的,當然是1966年沒有機會入讀大學的應屆高中畢業生,習稱“老高三”。張德江便是其中之一,他1968年11月到吉林省汪清縣羅子溝公社下鄉。
當時的老會計邢錫國說:“張德江是七隊集體戶的戶長,他在知青中很有威望。”
在隊長胡乃和政治隊長張德江的帶領下,太平七隊很快就走在了全大隊的前面。當時學校的老師每月才拿30元工資,而每個社員一個月平均能收入100餘元。張德江由於表現出色,成為100多名下鄉知青中第一個入黨的人。
三級毛片在線觀看
回覆刪除時空網
29瓦特快播毛片
日日毛片
天下網盟網吧技術論壇
中華論壇
中華網社區
無毒毛片網址
四川論壇
XCAR愛卡汽車俱樂部
江陰論壇
遊久社區
酷9倫理免費電影
淫淫網
色色色情性交電影網
天天好逼網情色網
成人動漫網
免費成人電影圖片
17K色情成人在線電影下載
嫂嫂成人影院
歪歪色影院
色色五夜天
色AV電影
性視頻電影在線觀看
色情免費電影
3級愛情片
人妻小說黃色片網址
開心色色網
我要播播性交網
開心情色站
獸皇影片及圖片
成人片免費電影網
情色圖片
情色電影
情色動漫
情色網站
情色論壇
大中華情色網
黃色性交圖片小說
成人動漫色情片下載
97ai蜜桃色小說
蜜桃色小說
色情三級小說網
成人性愛圖片
成人小說網站
歐美成人色圖
春色激情網
色五月美女圖
piqiyi綜合電影
快播性愛電影片大全